课程简介
本课程聚焦用户思维与体验设计,专为研发团队及产品相关人员设计,旨在将用户体验前置到需求、设计阶段,提升全链路的用户体验意识。课程从用户思维构建入手,通过破冰活动与案例分析,帮助学员理解用户体验的价值与介入点。随后,围绕需求、设计、交互、产品四大模块,系统讲解用户体验设计框架,涵盖用户画像、场景分层、交互原则、差异化设计等内容。同时,结合AI创新思维,探索服务体验升级与场景拓展方法,助力学员掌握从用户研究到体验优化的完整闭环能力。
目标收益
1、建立前置用户体验意识 :学习腾讯等企业的成功案例,掌握在需求评审、设计、开发各阶段提前发现并解决用户体验问题的方法,降低后期修复成本。
2、掌握用户体验设计框架 :从需求分析到交互设计,学会精细化分层、用户画像构建、关键路径设计等核心技能,打造更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。
3、提升AI驱动的服务创新能力 :了解工具型、场景型、伙伴型AI服务设计方法,掌握从单一功能到综合推荐的场景拓展思路,为产品注入差异化竞争力。
培训对象
课程大纲
1. 0-1构建用户思维+破冰活动 |
1)破冰活动(0.5h) 用户体验画像:各组用便利贴写出"最令用户抓狂的5个产品体验"并分类 典型问题墙:将收集问题按阶段归类(需求/设计/开发/测试) 2)前置价值 展示腾讯/拼多多/谷歌等企业案例,证明每提前一阶段发现UX问题可降低 研发全链路UX地图:展示需求评审→交互设计→技术方案各阶段的UX介入点 3)用户体验认知升级 用户体验五要素1.0 用户体验五要素2.0(结合AI大背景) |
2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需求篇 |
1)基础版 小白思维 小白→产品思维 小白→产品→通用思维 2)进阶版 精细化分层&用户画像 2C特殊人群需求(按年龄、按地域、按身份等) 2B特殊客户需求(按行业、按性质、按规模等) 3)如何更好地感受用户,提升“感受力” 静听法:观察与倾听 忘我法:情景代入 模型法:专业的心理学模型 习惯法:从工作到日常生活 |
3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设计篇 |
1)腾讯产品美学:设计之美 视觉设计原则、品牌调性融入、设计规范建立、设计评审流程 2)产品设计,过犹不及 简约设计原则、功能取舍策略、用户体验平衡、设计成本控制 3)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 PRD文档规范、设计规范输出、开发规范定义、测试用例设计 4)差异化设计 竞品功能对比、优劣势分析、差异化策略 5)创新功能设计 创新点提炼、特色功能设计、创新验证方案、用户反馈收集 |
4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交互篇 |
1)交互原则 一致性原则、易用性原则、容错性原则、用户控制原则 2)操作流程 关键路径设计、页面流转逻辑、异常处理机制、性能优化设计 3)界面布局 信息层级设计、视觉动线规划、组件布局规范、响应式设计 4)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设计、异常反馈处理、引导式反馈 5)交互设计实践 设计关键页面原型,优化操作流程,设计反馈机制,制作交互规范,可用性测试 |
5.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产品篇 |
1)差异化产品体验设计 用户人群差异:基础属性、行为特征、需求层次、定量分析 使用场景差异:时间维度、空间维度、目的维度、频次维度 运营模式差异:获客方式、活动策略、留存手段、变现路径 商业模式差异:收入来源、成本结构、商业生态、竞争壁垒 2)常见产品设计工具 场景七要素 KANO模型 项目生命周期 KISS模型 10-100-1000法则 6.AI创新思维驱动的用户体验设计(1h) 1)服务体验创新 (1)lv1-工具型:结合AI工具减少银行人员工作量,提效为主,快速响应 (2)lv2-场景型:升级AI交互场景,结合客户多样化需求,提供个性化服务 (3)lv3-伙伴型:基于数据进行用户分层、周期分层,提供AI评估建议 2)场景综合拓展 (1)从被动到主导:客户来咨询被动激活体验→AI主动切入客户需求点 (2)从工具到陪伴:点到点提供解决工具→提供陪伴式AI服务 (3)从单一到综合:单一用户标签→复合业务AI综合推荐 (4)从平台到端到智能体:轻量化产品形态,多渠道提供产品服务 3)服务框架重构 (1)用户研究方法创新 (2)用户反馈收集与优化 (3)体验评估监测与持续优化机制(正负反馈) |
6.AI创新思维驱动的用户体验设计 |
1)服务体验创新 (1)lv1-工具型:结合AI工具减少银行人员工作量,提效为主,快速响应 (2)lv2-场景型:升级AI交互场景,结合客户多样化需求,提供个性化服务 (3)lv3-伙伴型:基于数据进行用户分层、周期分层,提供AI评估建议 2)场景综合拓展 (1)从被动到主导:客户来咨询被动激活体验→AI主动切入客户需求点 (2)从工具到陪伴:点到点提供解决工具→提供陪伴式AI服务 (3)从单一到综合:单一用户标签→复合业务AI综合推荐 (4)从平台到端到智能体:轻量化产品形态,多渠道提供产品服务 3)服务框架重构 (1)用户研究方法创新 (2)用户反馈收集与优化 (3)体验评估监测与持续优化机制(正负反馈) |
7. 互动Q&A | 互动Q&A |
1. 0-1构建用户思维+破冰活动 1)破冰活动(0.5h) 用户体验画像:各组用便利贴写出"最令用户抓狂的5个产品体验"并分类 典型问题墙:将收集问题按阶段归类(需求/设计/开发/测试) 2)前置价值 展示腾讯/拼多多/谷歌等企业案例,证明每提前一阶段发现UX问题可降低 研发全链路UX地图:展示需求评审→交互设计→技术方案各阶段的UX介入点 3)用户体验认知升级 用户体验五要素1.0 用户体验五要素2.0(结合AI大背景) |
2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需求篇 1)基础版 小白思维 小白→产品思维 小白→产品→通用思维 2)进阶版 精细化分层&用户画像 2C特殊人群需求(按年龄、按地域、按身份等) 2B特殊客户需求(按行业、按性质、按规模等) 3)如何更好地感受用户,提升“感受力” 静听法:观察与倾听 忘我法:情景代入 模型法:专业的心理学模型 习惯法:从工作到日常生活 |
3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设计篇 1)腾讯产品美学:设计之美 视觉设计原则、品牌调性融入、设计规范建立、设计评审流程 2)产品设计,过犹不及 简约设计原则、功能取舍策略、用户体验平衡、设计成本控制 3)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 PRD文档规范、设计规范输出、开发规范定义、测试用例设计 4)差异化设计 竞品功能对比、优劣势分析、差异化策略 5)创新功能设计 创新点提炼、特色功能设计、创新验证方案、用户反馈收集 |
4. 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交互篇 1)交互原则 一致性原则、易用性原则、容错性原则、用户控制原则 2)操作流程 关键路径设计、页面流转逻辑、异常处理机制、性能优化设计 3)界面布局 信息层级设计、视觉动线规划、组件布局规范、响应式设计 4)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设计、异常反馈处理、引导式反馈 5)交互设计实践 设计关键页面原型,优化操作流程,设计反馈机制,制作交互规范,可用性测试 |
5.用户体验设计框架——产品篇 1)差异化产品体验设计 用户人群差异:基础属性、行为特征、需求层次、定量分析 使用场景差异:时间维度、空间维度、目的维度、频次维度 运营模式差异:获客方式、活动策略、留存手段、变现路径 商业模式差异:收入来源、成本结构、商业生态、竞争壁垒 2)常见产品设计工具 场景七要素 KANO模型 项目生命周期 KISS模型 10-100-1000法则 6.AI创新思维驱动的用户体验设计(1h) 1)服务体验创新 (1)lv1-工具型:结合AI工具减少银行人员工作量,提效为主,快速响应 (2)lv2-场景型:升级AI交互场景,结合客户多样化需求,提供个性化服务 (3)lv3-伙伴型:基于数据进行用户分层、周期分层,提供AI评估建议 2)场景综合拓展 (1)从被动到主导:客户来咨询被动激活体验→AI主动切入客户需求点 (2)从工具到陪伴:点到点提供解决工具→提供陪伴式AI服务 (3)从单一到综合:单一用户标签→复合业务AI综合推荐 (4)从平台到端到智能体:轻量化产品形态,多渠道提供产品服务 3)服务框架重构 (1)用户研究方法创新 (2)用户反馈收集与优化 (3)体验评估监测与持续优化机制(正负反馈) |
6.AI创新思维驱动的用户体验设计 1)服务体验创新 (1)lv1-工具型:结合AI工具减少银行人员工作量,提效为主,快速响应 (2)lv2-场景型:升级AI交互场景,结合客户多样化需求,提供个性化服务 (3)lv3-伙伴型:基于数据进行用户分层、周期分层,提供AI评估建议 2)场景综合拓展 (1)从被动到主导:客户来咨询被动激活体验→AI主动切入客户需求点 (2)从工具到陪伴:点到点提供解决工具→提供陪伴式AI服务 (3)从单一到综合:单一用户标签→复合业务AI综合推荐 (4)从平台到端到智能体:轻量化产品形态,多渠道提供产品服务 3)服务框架重构 (1)用户研究方法创新 (2)用户反馈收集与优化 (3)体验评估监测与持续优化机制(正负反馈) |
7. 互动Q&A 互动Q&A |